英语论文网

留学生硕士论文 英国论文 日语论文 澳洲论文 Turnitin剽窃检测 英语论文发表 留学中国 欧美文学特区 论文寄售中心 论文翻译中心 我要定制

Bussiness ManagementMBAstrategyHuman ResourceMarketingHospitalityE-commerceInternational Tradingproject managementmedia managementLogisticsFinanceAccountingadvertisingLawBusiness LawEducationEconomicsBusiness Reportbusiness planresearch proposal

英语论文题目英语教学英语论文商务英语英语论文格式商务英语翻译广告英语商务英语商务英语教学英语翻译论文英美文学英语语言学文化交流中西方文化差异英语论文范文英语论文开题报告初中英语教学英语论文文献综述英语论文参考文献

ResumeRecommendation LetterMotivation LetterPSapplication letterMBA essayBusiness Letteradmission letter Offer letter

澳大利亚论文英国论文加拿大论文芬兰论文瑞典论文澳洲论文新西兰论文法国论文香港论文挪威论文美国论文泰国论文马来西亚论文台湾论文新加坡论文荷兰论文南非论文西班牙论文爱尔兰论文

小学英语教学初中英语教学英语语法高中英语教学大学英语教学听力口语英语阅读英语词汇学英语素质教育英语教育毕业英语教学法

英语论文开题报告英语毕业论文写作指导英语论文写作笔记handbook英语论文提纲英语论文参考文献英语论文文献综述Research Proposal代写留学论文代写留学作业代写Essay论文英语摘要英语论文任务书英语论文格式专业名词turnitin抄袭检查

temcet听力雅思考试托福考试GMATGRE职称英语理工卫生职称英语综合职称英语职称英语

经贸英语论文题目旅游英语论文题目大学英语论文题目中学英语论文题目小学英语论文题目英语文学论文题目英语教学论文题目英语语言学论文题目委婉语论文题目商务英语论文题目最新英语论文题目英语翻译论文题目英语跨文化论文题目

日本文学日本语言学商务日语日本历史日本经济怎样写日语论文日语论文写作格式日语教学日本社会文化日语开题报告日语论文选题

职称英语理工完形填空历年试题模拟试题补全短文概括大意词汇指导阅读理解例题习题卫生职称英语词汇指导完形填空概括大意历年试题阅读理解补全短文模拟试题例题习题综合职称英语完形填空历年试题模拟试题例题习题词汇指导阅读理解补全短文概括大意

商务英语翻译论文广告英语商务英语商务英语教学

无忧论文网

联系方式

论英汉翻译的“形似”误导 [2]

论文作者:佚名论文属性:短文 essay登出时间:2009-04-07编辑:黄丽樱点击率:4660

论文字数:5157论文编号:org200904072313522725语种:中文 Chinese地区:中国价格:免费论文

关键词:形似文化差异英汉翻译similarity in formcultural difference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5)社区服务:community service (《汉英大辞典》,p.2239)   6)食言:eat one’s own words (《汉英大辞典》,p.2300)   7)男婴 / 女婴:boy baby / girl baby (《汉英大辞典》,p.3072)   而上述误译的正确译法分别应该是 :4)in my opinion ;5)(community) public service ;6)break one’s promise;7)baby boy / baby girl。   精通外语者莫过于编纂词典的专家们。如果连这些精通外语的词典编纂者们都难逃阅读和表达中的“形似”误导,那么汉字象形性和汉语意合性对普通中国人学习英语的影响就更可想而知了。这让我们想起伽达默尔说过的一句话:“语言具有一种自我遗忘性。在活语言中,语言学家运用巨大抽象能力所研究出的法则完全消失了。”(转引自申小龙,2004:44)这,大概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3.“形似”导致文化误读      《英汉大词典》对词条“running dog”的释义可谓直截了当,只2个字 :“走狗”(《英汉大词典》,p.1624)。可是,将汉语的“走狗”跟英语的“running dog”作一对比,人们不难发现,二者之间存在着不小的差别。根据《现代汉语词典》,“走狗”的释义是:“〖名〗本指猎狗,今比喻受人豢养而帮助作恶的人。”(《现代汉语词典》,p.1816)而Webster’s Ninth New Collegiate Dictionary对“running dog”的释义则是 :one who does someone else’s bidding(p.1032)。在这个释义中,“does someone else’s bidding”意为“办别人吩咐的事”,并不含特别的“贬义”,更没有“受人豢养而帮助作恶”的隐含义。BBC English Dictionary在bidding词条下列举的一个例子便是明证:   ◇ At his mother’s bidding, Mr. Jones wrote a letter to our father.(BBC English Dictionary, 1996: 99)   Mr. Jones按他母亲的吩咐,给我们父亲写了封信。(汉语系笔者所译)   可奇怪的是,许多双语词典和辞书都把这样两个明显存在差异的概念形象相提并论。推其由,“running dog”和“走狗”字面上对应,心理暗示也“吻合”。这种将文化差异当作文化共核,以源发语的文化模式硬套目的语的翻译行为,既是文化误读的结果,也是传播和固化文化误读的重要源头。   英语有句成语:Better be the head of a dog than the tail of a lion.。如何译成汉语呢?“归化”论者可能选择“宁为鸡口,不为牛后”;“异化”论者则可能选择“宁当狗头,不当狮尾”。粗略观之,似乎语义大同小异,细加推敲,两者相去甚远。在中国,当“鸡口”无碍观瞻,当“狗头”则大逆不道,君不闻“狗头军师”?无端生出的贬义蕴涵,给原本严肃的喻意平添了几分滑稽与调侃的味道。而这却不是原文的本意。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隐含文化误译的“宁当狗头,不当狮尾”要比“宁为鸡口,不为牛后”,字面上更吻合,更忠实,也更“形似”。   几年前国内上演一部进口片,原名是Waterloo Bridge,译成汉语则为“滑铁卢桥”。从表面上看,两者一一对应,天衣无缝。可是,中国观众会对这部影片的内容作何联想呢?稍稍读过欧洲近代史的中国人都知道“滑铁卢战役”、拿破仑兵败滑铁卢的历史典故,人们肯定首先将它跟“拿破仑”联系起来,其次就跟那场战役联系起来。而Waterloo Bridge却是一部从头到尾跟拿破仑毫不相干的爱情故事片。这里就涉及到了文化蕴涵与中西方人文化认知心理差异的问题。无独有偶,美国电影The First Blood的片名被译成“第一滴血”,同样也属文化误读。根据邱懋如先生的研究(2000: 178),“the first blood”是个具有西方文化背景的习语,表示“the first success in a contest”。   刘宓庆教授说得好(2005:262):“不同语言符号之间不存在约定性,只存在不同程度的偶合性。”不能因为“He is a good teacher.”=“他是一个好老师。”就类推出“He is a good sailor.”=“他是一个好水手。”,后者真正的意思是“他不会晕船”。同样的道理,Waterloo Bridge和The First Blood在中国人和西方人的文化语义中也不能划等号,尽管它们表面上好像完全对等。      4.“形似”误导文化意象      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在论及译者必须避免可能引起误解的表达法时,举了两个闪族(Semitic)成语:一个是“洞房的孩子”(children of the bride chamber),一个是“堆火团于他头上”(heap coals of fire on his head)。对于中国人,这两个成语可谓既熟识又陌生。熟识,是因为在汉文化中可以很容易地将它们“对号入座”;陌生,是因为它们所植根的闪族文化与东方大陆的中国文化存在巨大差异,诚如王佐良先生所言(1989: 34) :“在一种文化里头有些不言而喻的东西,在另一种文化里头却要费很大力气加以解释。”如果仅凭字面意思,相信绝大多数汉语读者都会把“堆火团于他头上”理解为对某人施加酷刑,折磨他,而它真正的意思却是“使他感到惭愧”。(谭载喜,2002 :2)至于“洞房的孩子”,由于本身指代不明,而中国各地的婚俗又各不相同,所以很难说出确切的意思。在闪语中,该成语指的是“参加婚礼的客人”或“新郎的朋友”(ibid)。   上述两个例子不啻告诉我们,文化意象的翻译绝不是“一个萝卜一个坑”的字面对等就可以做到。恰恰相反,表面的“形似”往往更具误导性,因为中西语言文化差异巨大,加之中西方民族思维方式、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审美取向的不同,表面“形似”甚至“对等”的语言表达,内涵往往并不相同。有哪个中国人会怀疑自己对“堆火团于他头上”(heap coals of fire on his head)的解读及其产生的心理意象原来大谬不然?根据萨丕尔的“语言相对论”(linguistic relativity),人的语言不同,思维也不同。换句话说,“语言”之差异,即“世界”之差异。而语言与文化从来密不可分。 本文两位作者曾分别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让英语专业的二年级学生理解这样一个英语成语 :An old dog barks not in vain. 。虽然两所学校的学生对该成语的理解不尽相同,但将其视为贬义的却占了绝大多数。同学们一般大多把它的引申义理解成“老奸巨滑的家伙一旦发怒/一旦嚎叫,肯定目的会达到。”等等。这是为什么呢?原来“old dog barks”的对应汉语是“老狗叫 / 老狗大叫”,而在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中,“狗”不是好东西,“老狗”更不是好东西,它的“叫”绝不会出于善良的目的。所谓“狗嘴里吐不出象牙”。这样一来,好端端一句英语谚语顷刻间就变了味。而它在英美人的心理屏幕上所投射出的文化意象却正好相反。《4500双解英语谚语》对它的释义是:“An old person’s criticism is out of his/her wisdom and experience, and therefore becomes useful to the criticized.”。(朱正健,2006:63)(老人开口多智言。)(汉语系笔者意译)同一个喻体“an old dog barks”(老狗叫),在中西方人心中产生的喻义意象联想竟会如此迥异!这不禁让人想到奈达的一段话:“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ibid)   奈达的真知灼见对于从事教学和翻译的外语工作者,是不是具有宝贵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BBC English Dictionary[Z]. London: BBC English and Harp论文英语论文网提供整理,提供论文代写英语论文代写代写论文代写英语论文代写留学生论文代写英文论文留学生论文代写相关核心关键词搜索。
英国英国 澳大利亚澳大利亚 美国美国 加拿大加拿大 新西兰新西兰 新加坡新加坡 香港香港 日本日本 韩国韩国 法国法国 德国德国 爱尔兰爱尔兰 瑞士瑞士 荷兰荷兰 俄罗斯俄罗斯 西班牙西班牙 马来西亚马来西亚 南非南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