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论文网

留学生硕士论文 英国论文 日语论文 澳洲论文 Turnitin剽窃检测 英语论文发表 留学中国 欧美文学特区 论文寄售中心 论文翻译中心 我要定制

Bussiness ManagementMBAstrategyHuman ResourceMarketingHospitalityE-commerceInternational Tradingproject managementmedia managementLogisticsFinanceAccountingadvertisingLawBusiness LawEducationEconomicsBusiness Reportbusiness planresearch proposal

英语论文题目英语教学英语论文商务英语英语论文格式商务英语翻译广告英语商务英语商务英语教学英语翻译论文英美文学英语语言学文化交流中西方文化差异英语论文范文英语论文开题报告初中英语教学英语论文文献综述英语论文参考文献

ResumeRecommendation LetterMotivation LetterPSapplication letterMBA essayBusiness Letteradmission letter Offer letter

澳大利亚论文英国论文加拿大论文芬兰论文瑞典论文澳洲论文新西兰论文法国论文香港论文挪威论文美国论文泰国论文马来西亚论文台湾论文新加坡论文荷兰论文南非论文西班牙论文爱尔兰论文

小学英语教学初中英语教学英语语法高中英语教学大学英语教学听力口语英语阅读英语词汇学英语素质教育英语教育毕业英语教学法

英语论文开题报告英语毕业论文写作指导英语论文写作笔记handbook英语论文提纲英语论文参考文献英语论文文献综述Research Proposal代写留学论文代写留学作业代写Essay论文英语摘要英语论文任务书英语论文格式专业名词turnitin抄袭检查

temcet听力雅思考试托福考试GMATGRE职称英语理工卫生职称英语综合职称英语职称英语

经贸英语论文题目旅游英语论文题目大学英语论文题目中学英语论文题目小学英语论文题目英语文学论文题目英语教学论文题目英语语言学论文题目委婉语论文题目商务英语论文题目最新英语论文题目英语翻译论文题目英语跨文化论文题目

日本文学日本语言学商务日语日本历史日本经济怎样写日语论文日语论文写作格式日语教学日本社会文化日语开题报告日语论文选题

职称英语理工完形填空历年试题模拟试题补全短文概括大意词汇指导阅读理解例题习题卫生职称英语词汇指导完形填空概括大意历年试题阅读理解补全短文模拟试题例题习题综合职称英语完形填空历年试题模拟试题例题习题词汇指导阅读理解补全短文概括大意

商务英语翻译论文广告英语商务英语商务英语教学

无忧论文网

联系方式

浅谈明清时代的中西文化交流的特点与意义 [2]

论文作者:英语论文论文属性:职称论文 Scholarship Papers登出时间:2011-12-21编辑:huangtian2088027点击率:8787

论文字数:6802论文编号:org201112210804438151语种:中文 Chinese地区:中国价格:免费论文

关键词: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特质

摘要:本文着重探讨了文化交流对世界发展的促进作用,并通过对明清时期的文化交流特点作出分析来证明文化交流的益处。

;

明清之际的中西文化交流,紧随世界近代化进程的步伐,有力地推动了欧洲与中国社会的社会变革。首先,这次中西文化交流对中国的社会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西方科学文化的传入,开启了中国传统的天文学、数学与地理学向近代科学的演进,促进了中国士大夫阶层从空谈心性向注重实用的转变。明末社会危机加剧,士大夫阶层开始对空谈心性的理学进行反省与批判。西方科学文化的传入,不仅丰富了士大夫们的知识,开拓其视野,而且促进其向经世致用理念的嬗变,为清代朴学的发展准备了条件。西学的传入,还冲击了“华夏中心”和“用夏变夷”的传统观念,促使士大夫阶层开始面向世界。与此同时,中国儒家思想文化传入欧洲,帮助启蒙运动思想家,发现了一个完全非基督教世界的人类优秀文明的存在。伏尔泰就说:“欧洲王公及商人发现东方,追求的只是财富,而哲学家在东方发现了新的精神和物质的世界。”[8]中国儒学思想在欧洲的传播唤起了百科全书派、重农学派等启蒙主义者的民主思想,成为法国大革命的思想旗帜。启蒙主义者利用儒家文化来反对基督教神学,攻破封建贵族的思想堡垒,迎来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新曙光,中国儒家文化成为了推动欧洲社会近代化进程的动力之一。所以,莱布尼兹盛赞明清之际的中西文化交流是“一次互相的启蒙”,是那个时代最伟大的事情,其伟大意义将超越人们的想像。

 

明清之际的中西文化交流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其涉及的范围狭窄,影响有限,而清初的“西学东渐”又远逊于明末。明末清初,恰逢西方近代自然科学冲破封建科学樊篱,逐步形成独立体系的时期。其时,西方自然科学突飞猛进,成就卓然。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伽俐略与牛顿的经典力学、笛卡尔的解析几何、牛顿与莱布尼兹的微积分、波义耳的新元素说、哈维的血液循环论……。

然而,来华耶稣会士出于神学的偏见,对西方科学文化的介绍是有选择的。他们在华传播的是托勒密的地心说、欧几里德的几何学、阿基米德的静力学、亚里士多德的“四元素说”和盖仑的人体解剖说,而对于当时西方近代自然科学影响深远的成果,他们鲜有提及;少数虽有介绍,但时间滞后,且内容支离破碎、语焉不详。这无疑制约了中国传统科学向近代科学嬗变的进程。另一方面,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的范围狭窄,影响有限。当时“西学”的传播仅局限于士大夫阶层中的一部分。其传播地域,也仅限于浙江、江苏、安徽等传教活动频繁的省份。

入清以后,西学更囿于宫苑之内,社会影响面更狭窄。加之明末清初的资本主义萌芽举步维艰,也使西方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缺乏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无法得到推广与普及。就“西学东渐”的成就而言,清初远逊于明末。明末,我国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科学家和《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天工开物》及《徐霞客游记》等科学巨著,形成我国传统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的最后一个高峰。而以徐光启、李之藻为代表的科学家面对“国势衰弱,十倍宋季”的时局,满怀忧国忧民之志,苦苦探索“富国强兵之术”,所以他们能清醒地看到中国自然科学落后于西方的现实,获得“天地间,预有此理,西士发之,东士睹之,非西方能奇,而吾东士之未尝究心也”[9]的认知。面对西方科学文化的挑战,徐光启响亮地提出了“欲求超胜,必须会通,会通之前,先必翻译”[3]的口号,且制定了以“度数旁通十事”为具体内容的科学规划,计划用十年的时间将耶稣会士输入的逾万部图书,择其“有益世者,渐次广泽”,故明末曾掀一股翻译西书的热潮。在徐光启等人大量引进西方天文历算知识的同时,李天经曾向崇祯帝提出“译述西洋工矿书籍”的建议,准备大规模引进西方的物理学和机械工程学,以填补我国自然科学技术的空白。这种学习西方然后超胜西方的理念,无疑是一个历史的进步,推动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入清以后,清帝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组织者与参与者,“皇帝的需要,往往决定受众的需要;统治者的好恶,往往决定西学传播的进程与路向。顺治皇帝相信西学,汤若望便得宠,西学传播便顺利。顺治死后,讨厌西学的鳌拜当政,汤若望便被关进大牢,西学传播便受挫折。康熙新政,扳倒鳌拜,西学又受重视。康熙爱好数学,《数理精蕴》才得以编成。乾隆欣赏西洋建筑,圆明园内才有西洋楼。”[10]众多来华传教士被招揽进宫,却与广大士大夫鲜有文化交流的活动。康熙虽倡导西学,但以更大的热忱推崇程朱理学,把西学传播限于宫廷内进行,他“予所以好待他者,不过是其技艺耳。”[11]正是清初对“西学”采取了“节取其技能,而禁传其学术”的政策。故而1760年蒋友仁会士向清廷敬献《坤舆图说》,最早把哥白尼的学说介绍到中国时,却被清廷斥为“异端邪说”不予接受。大学士阮元还称哥白尼学说是“上下移位,动静倒置”,“离经叛道,不足为训。”[12]

乾隆时期,耶稣会士与中国学者在《皇舆全览图》的基础上编制成《乾隆内存图》,这是当时中国最完整的一幅地图,具有世界一流水平,但图成之后竟藏于深宫,其制作的科学方法秘而不宣。西方人体解剖学著作译出后,康熙认为有碍风化,不令刊行,仅传抄三部,分藏北京的文渊阁、畅春园和热河避暑山庄。由于实行“节取技能、禁传学术”的政策,清初对西方人文科学的翻译,几乎成了空白,整个18世纪耶稣会士有关社会科学的译著仅有6部,而且其中3部还是地理方面的。而在来华耶稣会士的众多译著中,《四库全书》和《存目》仅收录了36部,其余均在删除之列,以至清人对西方的认识、了解远不如明末。为维护“华夏中心”的传统观念和“天朝上国”的地位,清廷竭力推崇明末以来逐渐形成的“西学中源”的观念。康熙曾说:“即西洋算法亦善,原系中国算法,彼称阿尔朱巴尔……传自东方之谓也。”[13]

正是这种理念的影响,清初的知识分子致力于挖掘“古算十经”,埋头于古籍考订、校勘、辑佚、钩沉等文献整理,完全背离了徐光启以来西方科学文化输入引进的路向,致使中国科学技术错失了与刚刚勃兴的欧洲近代科学接轨的机遇。对此,日本学者稻田叶君山曾说:“艾儒略所著之《职方外纪》,南怀仁所著的《坤舆全图》皆是以启发当时中国人使知世界大势,然中国人等闲视之,不精求也。”[14]不仅如此,1720年,康熙帝拒绝罗马教廷使节的请求,重申禁教令。从此,禁教政策为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四朝所承袭,在华耶稣会士大为减少,在朝中担任修历及怀有各种技艺的西洋人已不敷使用。

1837年,最后一任钦天监监正高守谦“因疾告假回西,自后钦天监内,无西士任事者”[15],为清廷效力的传教士遂告绝迹。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遂归于漫长的沉寂。由于禁教政策的实施及耶稣会士在中华大地的基本绝迹,欧洲宣传中国文化者日益稀少,中国文化西传的势力也遭到重创。一些欧洲学者不再说中国为人类知识的发源地,反而崇奉希腊人为人类最伟大的教师,随之欧洲学界掀起了对中国文化的否定浪潮。对此德国学者利奇温有颇为客观的深刻阐析:“17及18世纪中,耶稣会士是沟通欧洲与远东的文化桥梁,但从1723年后,因为对礼仪发生不幸的争执,教士在华的活动大受剥夺。

中国人看见天主教各派之间互相争执,开始把基督教作为一批宣传分裂的布教者,而始行后禁。对教士的迫害,甚至使教士也忘记了古代中国的美妙景象。在此以前赞美不绝于口的教士,开始提出了责难。如果把《北京传教士关于中国历史、科学、艺术、风俗、习惯录》(1776年以来在华各教士的函札)与早出五十年的《传教士书函集》相比较,就整个来说,他们的实事求是的公正判断,往往使我们感到诧异,其中责难与赞美相掺杂,和透露出某种怨恨的语调。1762年法国的耶稣会正式解散……教会每次遭受损失,也影响到欧洲与东方的文化交流。同时,商人对中国不利的批评,得到更多人的听闻,一度存在的强烈的怀疑,百年来隐藏而未发的意见,现在敢于提出来了。……随着经济利益几乎把其他一切排之幕后,中国与西方的文化关系趋于破裂。”[16]

在否定中国文化的聒噪声中,结束了拉丁文明与中华文明间高层次的对话,这直接导致了鸦片战争前半个世纪的中西文化交流的断落。

 

参考文献:

[1]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5年.第4卷,693.

[2]童鹰.《世界近代科学技术发展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上册,148.

[3]王重民辑校论文英语论文网提供整理,提供论文代写英语论文代写代写论文代写英语论文代写留学生论文代写英文论文留学生论文代写相关核心关键词搜索。

英国英国 澳大利亚澳大利亚 美国美国 加拿大加拿大 新西兰新西兰 新加坡新加坡 香港香港 日本日本 韩国韩国 法国法国 德国德国 爱尔兰爱尔兰 瑞士瑞士 荷兰荷兰 俄罗斯俄罗斯 西班牙西班牙 马来西亚马来西亚 南非南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