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论文网

留学生硕士论文 英国论文 日语论文 澳洲论文 Turnitin剽窃检测 英语论文发表 留学中国 欧美文学特区 论文寄售中心 论文翻译中心 我要定制

Bussiness ManagementMBAstrategyHuman ResourceMarketingHospitalityE-commerceInternational Tradingproject managementmedia managementLogisticsFinanceAccountingadvertisingLawBusiness LawEducationEconomicsBusiness Reportbusiness planresearch proposal

英语论文题目英语教学英语论文商务英语英语论文格式商务英语翻译广告英语商务英语商务英语教学英语翻译论文英美文学英语语言学文化交流中西方文化差异英语论文范文英语论文开题报告初中英语教学英语论文文献综述英语论文参考文献

ResumeRecommendation LetterMotivation LetterPSapplication letterMBA essayBusiness Letteradmission letter Offer letter

澳大利亚论文英国论文加拿大论文芬兰论文瑞典论文澳洲论文新西兰论文法国论文香港论文挪威论文美国论文泰国论文马来西亚论文台湾论文新加坡论文荷兰论文南非论文西班牙论文爱尔兰论文

小学英语教学初中英语教学英语语法高中英语教学大学英语教学听力口语英语阅读英语词汇学英语素质教育英语教育毕业英语教学法

英语论文开题报告英语毕业论文写作指导英语论文写作笔记handbook英语论文提纲英语论文参考文献英语论文文献综述Research Proposal代写留学论文代写留学作业代写Essay论文英语摘要英语论文任务书英语论文格式专业名词turnitin抄袭检查

temcet听力雅思考试托福考试GMATGRE职称英语理工卫生职称英语综合职称英语职称英语

经贸英语论文题目旅游英语论文题目大学英语论文题目中学英语论文题目小学英语论文题目英语文学论文题目英语教学论文题目英语语言学论文题目委婉语论文题目商务英语论文题目最新英语论文题目英语翻译论文题目英语跨文化论文题目

日本文学日本语言学商务日语日本历史日本经济怎样写日语论文日语论文写作格式日语教学日本社会文化日语开题报告日语论文选题

职称英语理工完形填空历年试题模拟试题补全短文概括大意词汇指导阅读理解例题习题卫生职称英语词汇指导完形填空概括大意历年试题阅读理解补全短文模拟试题例题习题综合职称英语完形填空历年试题模拟试题例题习题词汇指导阅读理解补全短文概括大意

商务英语翻译论文广告英语商务英语商务英语教学

无忧论文网

联系方式

中西隐喻中的思维差异论析 [2]

论文作者:佚名论文属性:短文 essay登出时间:2009-04-06编辑:刘宝玲点击率:4184

论文字数:3000论文编号:org200904061418007979语种:中文 Chinese地区:中国价格:免费论文

关键词:隐喻东方西方修辞学思维差异

斑。 1.远距思维与近距思维 中西方的隐喻中,远距思维和近距思维都是存在的。 但是相对而言,西方的隐喻中更多地出现了远距思维,中国 的隐喻中则呈现出远距思维相对较少的状况。这可能跟西 方人更习惯远距审美有关系。西方人认为,审美距离的远 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比喻的成功与否。关于审美距 离,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英国美学家布洛于1912年在对实 验美学批判的基础上提出的“心理距离”说。⑧布洛认为审 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时常出现“失距现象”。“失距现 象”包括主体和对象之间距离太近即“差距”和距离太远即 “超距”两种情况。他认为心理距离能够产生出有空间感 的审美经验,主客体距离太近难以唤起审美感觉,距离太远 则无法建立起审美联系。在西方的审美观念中,审美距离 是很重要的。相对于中国人的“近距”审美,西方人更倾向 于“超距”审美,甚至在17世纪出现了以约翰·多恩为首的 走向极端“超距”审美的一派诗人。换句话说,西方人更愿 意选择距离远一些的对象,以使比喻显得更有创意,更令人 印象深刻。表现在隐喻中,当旧有的、习惯性的语义联系被 打破时,新的语义联想就会构成,组合越新奇,隐喻给人的 印象就愈加深刻。所以,西方人更愿意选择两个不那么“相 似”的东西放在一起,构成一个隐喻。而在中国人的审美观 念中,情况却并非如此。中国人总是努力将“美”直感化, 使之融人生活,融入自然,融入自我。对中国人来说,生活 中的寻常事都可以是美的,美寓于生活的点滴小事之中,万 事皆可美。⑨所以,《莱根谭》中才有了“世间一切皆诗也”的 说法。比如汉语中的“饭”字,中国人引申出了“铁饭碗” (工作比较稳定)、“丢了饭碗”(失业)、“吃大锅饭”(采用 平均分配的模式)等隐喻表达。这些隐喻表达虽然意义各 自不同,但是都跟人每天必须做的事情“吃饭”有很密切的 联系,人们几乎无需思索就可以明白它们的真义,思维距离 并不远,这符合中国人所推崇的审美标准。而英语句子 “The political fallout from the gasoline shortage was spreading in America at that time”翻译成汉语后的意思是:“那时,由 于汽油短缺所导致的政治上的灾难性后果正在美国蔓延。” 从汉语翻译来看,感觉这个句子平淡无奇;但是如果仔细观 察原句就会发现“fallout”是指原子弹爆炸后留在空气中的 放射性灰尘,对人体危害很大,在这个句子中隐喻为“灾难 性后果”。这种隐喻在汉语中很少见,因为它的思维距离较 之中国人惯常的思维距离更远。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使 用隐喻表达的句子中,中国人更习惯依靠思维距离更近的 事物来实现隐喻,西方人则喜欢用思维距离更远的事物来 实现隐喻。必须指出,思维距离的远近是相对的,没有绝对 量化的标准。中西方的隐喻中也都存在着两种思维距离的 隐喻,只是相比较来看,西方的隐喻中出现的远距思维更 多,而中国的更少。并且,笔者以为远距思维与近距思维之 间没有孰优孰劣的区别,选择哪个是由中西方各自的审美 观念决定的。 2.理性思维与直感性思维 在思维方式上,西方人注重理性思维,注重形式逻辑, 强调科学实证和形式论证,凡事都讲究清晰、严密、符合逻 辑且条理分明。这一特点在连淑能教授的文章中早有论 述。比如从英语这种语言来看,很多学者都注意到了英语 注重“形合”,即语法形式的完整。句子之间组织结构严 谨、层次分明,主要通过各种连接手段将不同部分叠加来实 现句子的复杂化,这些特点无一不反映出西方人严谨、缜 密、注重理性的思维特点。其实,不仅在语言形式上,在语 言内容的选择上,西方人也表现出了其理性的一面。内容 选择反映到隐喻中,西方人经常使用一些科学性的、专业性 强的词汇来比喻常见的事物或现象。但是,此种情况在中 文中出现的几率要大大小于西方。这里面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于,中国人在思维方式上历来提倡“悟性”,强调感悟生 活、感悟自然。我们也可以从汉语语言中发现这个特点。 汉语不像英语那么严谨,从连接词上可以清楚地看出句子 的层次;汉语中结构层次的表达并不借助于连接词,而更多 地依靠人们的“悟”,依靠人们主观的理解,即我们所知道 的“意合”。汉语中最生动、最有感染力的表达往往是来自 生活中寻常小事的直感表达。因此,在对隐喻内容的选择 上,中国人极少使用专业的科学词汇,而多是采用寻常生活 中的普通词汇,在普通中感受生活之美。比如:“人生是个 大舞台”、“红颜知己”、“这个厂长垮台了”等等。在这些句 子中,实现隐喻的只是些诸如“舞台”、“红颜”、“垮台”之类 的寻常词汇,不需要具备任何专业知识就可以看懂。但是 在西方的隐喻中,专业性强的科学词汇则随处可见。比如 句子“The policy of pacifism is the catalyst to war”(绥靖政策 是战争的催化剂)中,“catalyst”是化学领域的专门术语,表 示“催化剂”;“us influence and prestige nosedived in Africa” (美国在非洲的影响和威望已急剧下降)中,“nosedive”是 航空领域的专门术语,是指“飞机俯冲、直线下降”,这里用 来形容威望的急速下降,很好地突出了下降迅速的程度; “in 1992 it injected a record of 39.6 billion into the Chinese e— conomy”(1992年,香港注入中国经济的资金达396亿)中, “inject”是个医学用语,表示“注射”,此处指代投资行为,句 子更加生动和形象;句子“After the sale,they began to solicit comment. The consumer’S ~edback was generally favorable’’ (售后,他们开始寻求大家的评价,大体上消费者的反映是 良好的)中,“~edback”则是自动化领域的专门术语,表示 “反馈”,这里用来表达消费者的反映,显得更加生动。 四结束语 隐喻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 面,它不仅展现了人们多姿多彩的生活,同时也揭示出不同 国家、不同民族、不同语言之间思维方式的不同。对隐喻中 思维方式差异的研究,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由于不同的文 化背景和社会基础所造成的跨文化交流鸿沟,促进人们的 相互沟通,促进跨文化的交流。 注释: ① 谢之君:《西方思想家对隐喻认知功能的思考》,《上海大学学 报))2007年第1期,第131页。 ② 胡壮麟:《隐喻与文体》,《外语研究/2ooo年第2期,第10页。 ③束定芳:《隐喻学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2月版。 ④Lakof,G and M,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Chicago:Uni— 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⑤Lakof,G.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In O~ony,A. (ed.).Metaphor and Thought[C].2nd Ed.Cambridge:Cambridge U— niversity Press,1 993. ⑥ Richard,I.A.The Philosophy of Rhetoric.New York:Oxford U— niversity Press,1965,p94. ⑦ 连淑能:《论中西思维方式》,《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年第2 期,第40页。 ⑧ 范明华:《论审美对象的发生机制》,《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 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第346页。 ⑨ 刘宓庆:《翻译美学导论》,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年版。 论文英语论文网提供整理,提供论文代写英语论文代写代写论文代写英语论文代写留学生论文代写英文论文留学生论文代写相关核心关键词搜索。

共 2/2 页首页上一页12下一页尾页

英国英国 澳大利亚澳大利亚 美国美国 加拿大加拿大 新西兰新西兰 新加坡新加坡 香港香港 日本日本 韩国韩国 法国法国 德国德国 爱尔兰爱尔兰 瑞士瑞士 荷兰荷兰 俄罗斯俄罗斯 西班牙西班牙 马来西亚马来西亚 南非南非